“海绵”巧织排水网
“铺在地下库顶板的‘海绵’真正实现了滴水不漏!”滑县城中村安置房项目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个排水网格通过验收,项目总工李会贤露出笑容,“治水保卫战”终于奏响凯歌。
深厚的土壤、丰沛的雨水,得天独厚的优势造就了当地的规模化农业,却也给项目建设出了道难题。排水是安置房地下库建设的一道关键环节,传统的排水层工法需设置斜面坡度将积水排出,然而这容易因水分长时间积聚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地下库渗水潮湿,甚至带来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
“海绵城市理念是个好方向,我们要变被动排水为主动,把藏在土壤里的水‘吸’出来。”技术研讨会上,李会贤提出了新想法。技术工程师刘慧杰沿着这条思路,很快聚焦到“虹吸排水”上。虹吸排水法是在地下库顶板与覆盖土壤之间铺设一层高分子排水片将水汇集起来流入专门排水槽,水流在槽内外压强差的引导下升高,再向低处汇聚流出,形成虹吸现象。“就像一层自动扩张和收缩的‘海绵’,主动承担起吸水和排水的任务。”刘慧杰形象地解释。
经过论证,与传统排水法相比,虹吸法不仅更节约经济和时间成本。还有着更好的排水效果,形成的“排水、防水、蓄水、用水”一体化系统,也将更为节能环保。
但地下库顶板占项目面积近四分之一,想要用“一层片、一道槽”就解决如此庞大的体量,难度甚大。“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划为若干分区施工。”经过切割的“海绵”吸水效果不会打折扣,李会贤巧妙利用这一特性,将排水片与排水槽依据分区进行铺设,形成了一套周密的“排水网”。
“要修炼好排水‘内功’首先得打通各路‘经脉’。”李会贤将图纸与实地进行比较后,在地库顶板上划满了密密麻麻的白色线条,不少地方被标注下来。“线条就是"经脉”代表排水槽的位置,标注点则是‘穴位’用于布局透气管。”这些透气管是李会贤为了随时观察排水情况,在每个分区深埋的垂直水管,可以随时从地面打开观测内犹如一根根保持警戒的“哨塔”,时刻守护排水网运转。
尽管有了妥当布局,但实际施工中,虹吸的形成对气压差要求严格,一旦需要拼接的排水槽间出现缝隙,整个工作都将失去效果。“我们要寸步不离地盯着,每铺设一节就现场测量,直到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李会贤带领项目技术团队全员出动,轮流站岗盯守测量,最终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李工,通过透气管观察,排水片与排水槽的虹吸运作充分,没有出现积水和渗漏!”刚完工不久,当地就迎来一场大雨,刘慧杰迫不及待地冲到现场进行检测。在这场天然的高强度试验中,排水系统将各路雨水收集汇聚起来,排入海绵城市虹吸防排水系统中的水收集模块中。收集起来的水分,过滤后就能存人蓄水区重复利用,忐忑等待的李会贤终于放心地笑了。
“只有全力保障建设质量,真正让‘海绵’理念融入项目建设,乡亲才能住得踏实舒心。”说话间,李会贤拿起卷尺,再次走入施工安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