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住横梁的神奇“大手”
在达州医院项目施工现场,电钻不断发出刺耳的嗡嗡声,许久才在墙面钻出一个合格的植筋孔。“在柱面上连打28个孔,难度实在太大了!”现场工人擦了擦头上的汗珠,不住地向施工员高翔诉苦。
公司承建的达州医院项目核医学区是推动项目进度的枢纽关键线路,包含多种高放射性CT及核医学病房。“即使是一次普通的胸部CT,产生的辐射剂量也相当于普通人1年接受天然辐射剂量的三倍多,提高防辐射性能是守护医患健康的重中之重。”面对关键环节的把控,高翔感到压力倍增。
按照原设计方案,该区域二次结构采用轻质隔墙板施工。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总工杨艳超敏锐地发现,普通轻质隔墙板由灰渣制成,难以满足这座大型三甲医院对防辐射性能的高要求。原方案急需改进,可时间不等人,杨艳超立刻带领团队投入调研。“采用密度和重量更大的烧结页岩砖配合硫酸钡注芯进行墙体施工,可以大大降低核医学区的辐射当量。”经过考察试验,杨艳超在技术讨论会上初步敲定了解决方案。
然而,该方案的墙体重量远超原有隔墙板,对楼板造成巨大压力,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可以在两根柱体之间增设一道横梁,将墙体重量分散到柱子上,减轻对楼板的压力。”项目经理徐明很快提出了应对办法。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步钻孔阶段便遭遇“硬茬”。整个核医学区一共有22个柱体,所有需要打孔的柱面有60余面。柱体的设计配筋非常密集,在90厘米见方的柱子内,仅主筋就多达32根。“密密麻麻的箍筋像一张‘蜘蛛网’,钻孔稍有不慎就会破坏内部结构,再加上单面钻孔数量高达28个,操作更是难上加难。”高翔一脸的无奈。
一天晚上,高翔将洗完的衣服挂进衣柜,看到挂衣杆稳稳地横在衣柜U型槽上,突然灵光一闪:“如果没有这个槽,挂衣杆也要靠在柜子上打孔,那核医学区的立柱是不是也能增加两个U型槽,稳稳托住横梁呢?”
很快,高翔的想法便得到项目团队的肯定,技术攻坚小组随即成立。经反复测算试验,项目决定采用“柱包钢”形式,先在墙面上安装一块25毫米厚的钢板,仅需钻9个孔就能完成钢板与柱体的锚固,钻孔效率提升了近三分之二,随后注入粘钢胶,使钢板和墙面紧紧地连在一起。
固定好钢板,U型槽的“手腕”就完成了,接下来只需将U形槽这双“大手”装在“手腕”上。高翔紧盯着U型槽剩下三个面,3块长30公分的钢板被牢牢地焊死在“手腕”上,一只足以托住横梁的坚固“大手”就此成型。“新方法不仅降低了植筋难度,更是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履约进度。”杨艳超欣慰地说。
如今,一道道柔和的灯光打在医院洁白的墙面上,现场电焊声、刮腻子声相互交织,建设者正为项目交付进行最后冲刺。